你发现没?
正经讲道理的人都像在念经,听的人表面点头,心里在数你脸上有几颗痘。
但那些会讲故事的,能把“别熬夜”包装成“我闺蜜天天蹦迪现在发际线快到锁骨了”,效果立竿见影。
真实案例:
我妈催婚永远三板斧:“老了谁管你”“生孩子要趁早”“女人过了三十就贬值”。
上次我改讲同事姐姐的故事:“你还记得咱家楼上的王阿姨吗?她闺女38岁带老公孩子从德国回来,女婿蹲厨房给她熬中药,现在全家围着她当皇太后。”
我妈沉默三秒:“其实晚点结婚也挺好……”
展开剩余64%三步变身故事大王:
1. 平时当个“人间摄像头”
蹲厕所刷到外卖员弹钢琴的视频——存!
听邻居骂孩子“再玩手机把你送杨永信那”——记!
这些比《哈佛商业案例》好使一百倍,因为人永远对自己生活半径里的事上瘾。
2. 给故事喂点“钩子饲料”
想让人记住“专业价值”?别扯工匠精神,要说:“上次我家空调漏水,维修小哥看一眼就说‘你这栋楼03年交房时排水管少装了个弯头’,后来物业一查还真是。”
看,专业人设这不就立住了?
3.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
哄程序员老公做家务:“你知道张江那个码农吗?人家写了个脚本自动抢菜,现在他老婆天天晒老公牌爱心便当。”
忽悠老板加预算:“XX竞品上次在知乎翻车,就因为用户发现他们宣传图是用我们产品拍的。”
重点避雷指南:
别学朋友圈微商编“孤儿院送温暖发现院长是自己亲妈”
别跟甲方爸爸哭诉“这个月再不开单我就要睡桥洞”
别在同学会吹“上次和马云喝茶他说我像他年轻时候”
终极心法:
把你想塞的道理剁碎了,拌进别人的真实人生里。
当对方听得眼睛发亮问“然后呢?”的时候,你已经把观点焊死在他脑子里了。 #人性#
研究分析身边人的动机
避免被算计 被伤害
发布于:广东省